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综合新闻

上海硅酸盐所组织开展“清明寄思先哲 缅怀老科学家”活动

发布时间: 2025-04-03 23:08 | 【 【打印】【关闭】

为深入推进以科学家精神为内核的新时代创新文化建设,弘扬和传承老一辈科学家身上体现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奋力抢占无机材料领域科技制高点,43日一早,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组织开展“清明寄思先哲 缅怀老科学家”活动,为研究所老一辈科学家周仁先生、严东生先生、殷之文先生、李家治先生雕像献花。活动由所党委部署,党委办公室、各党支部、工会、团委、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承办。300余名职工和研究生参加活动。

参加仪式的职工与研究生在雕像前整齐列队,气氛庄严而肃穆。在工作人员组织下,集体瞻仰雕像并行鞠躬礼,手持黄花依次缓步走到雕像前献花,以深沉朴素的方式,深切缅怀于荆棘中开辟科研道路的四位老先生。

在嘉定园区G楼前周仁先生和严东生先生雕像广场,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马红石副研究员作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代表,回顾了周仁先生“科学救国”的一生、追忆了严东生先生“科技报国”奋进历程。青年科研人员代表、前沿基础研究部王有伟副研究员、程荫副研究员发言,表达对周仁先生和严东生先生的追思。他们表示,在抢占科技制高点新时期,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更要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中贡献青春力量。活动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委员、国家重点实验室(嘉定)党支部副书记姚琴主持。

在“之文楼”一侧的殷之文先生雕像前,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代表、人工晶体研究中心吴庆辉高级工程师讲述殷之文先生故事,他回顾了殷之文先生在功能陶瓷等领域的研究历程。青年科研人员代表、新材料中试研发中心副主任朱勇在发言中回顾了殷之文先生在闪烁晶体等领域的科研历程,表示要传承殷之文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奉献精神,始终注重科研工作要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敢于挑战、善于作为。新材料中试研发中心党支部书记袁兰英主持了活动。

在“家治楼”一侧李家治先生雕像前,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代表、古陶瓷与工业陶瓷工程研究中心徐嫦松助理研究员分享了李家治先生从古陶瓷研究到特种玻璃研究再到古陶瓷研究的“为国改志”心路历程。青年科研人员代表、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任海深副研究员在发言中表示,他作为“李家治高性能微波介质陶瓷工程化攻关突击队”的一员,将传承好李家治先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矢志不移抢占介质材料科技制高点。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慧兴主持活动。

活动前,安全与保障管理办公室、研究生党总支组织人员擦拭雕像。研究生代表陈雷、武旭,单玮、董孝容,曾林、闫婧,邸文皓、徐月帆分别为周仁、严东生、殷之文、李家治四位老先生雕像进行擦拭。

特种无机涂层研究中心李昊耕:清明前夕,经过严肃庄重的集体仪式缅怀了周仁、严东生等科学家,重温了他们的事迹与创举,让我由心慨叹老一辈科学家执着于真理、热血于祖国的科学家精神,值得我们牢记心中;他们是共和国坚实的脊梁,更是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2023级研究生张肖肖:清明寄思,缅怀周仁、严东生等先哲。先生们以爱国为魂、创新为刃,铸就无机材料之基石。吾辈当承其志、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以求实奉献为帆,在科研征途上破浪前行,续写科技报国新篇章。

2024级研究生高钰林:清明时节,站在严东生先生、周仁先生老一辈科

学家的雕像前,默默注视,仿佛展开了一场无声的对话。先生们以毕生心血奠基中国无机材料学科,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艰苦年代开辟出一条攀登科技高峰的道路。他们教会我们,科研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论文与头衔,而在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破解“卡脖子”难题。作为新时代的接力者,我们愿以先生之志为己任——在科学前沿领域深耕细作,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写下属于这一代人的答案。

2025级研究生刘佳:清明时节,手捧鲜花,肃穆地献给严东生和周仁先生。在这追思时刻,他们的事迹如熠熠星光。献花之际,心中满是敬意与缅怀,先辈精神似春风化雨,激励着我们在前行道路上坚守信念、无畏奋进 。

人工晶体研究中心刘学超:殷切缅怀上海硅酸盐所奠基者和领导人殷之文先生,缅怀殷先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勤奋耕耘、无私奉献、严谨治学、精心育才的一生,传承殷先生科学家精神,牢记使命、科技报国,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梁瑞虹研究员:今天参加所里组织的“清明寄思先哲、缅怀老科学家”献花仪式活动,深受教育。在当下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特别时期,我们青年科研人员更需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一束束鲜花既寄托着我们后辈无尽的思念和崇高的敬意,更是我们擎科学家精神之炬、书科技自立自强时代华章的使命担当。我将进一步学习李家治先生的家国情怀、献身科学、严谨治学与敢为人先的精神,带领团队为国创材,努力抢占压电陶瓷材料领域的科技制高点。

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任海深副研究员:清明时节,万物明净。在这特别的缅怀先辈时刻,作为“李家治高性能微波介质陶瓷工程化攻关突击队”的一员,我将始终铭记并践行李家治先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老科学家精神,以国家在航空航天、卫星通信等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为指引,迎难而上、敢为人先,全力突破信息通信领域“卡脖子”材料的关键技术壁垒,攻克核心科学难题,矢志抢占介质材料科技制高点,争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奋斗者、奉献者,为我国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何子晨:清明献花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对先贤的敬意和对历史的传承。在花香中,思绪穿越时光,回到了李家治先生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岁月。献上鲜花,是对他精神的致敬,也是对我们责任的提醒,让我们继承先辈的遗志,努力奋斗,为国家繁荣、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级研究生康雨思:清明时节,追忆先贤,我随党支部参加我所李家治先生追思活动。肃立于先生铜像前献上素菊。李先生毕生深耕陶瓷与玻璃材料领域,始终以国家需求为科研坐标,这种“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令人动容。作为新时代科研工作者,我们既要传承他的治学韧劲,更要发扬其“跨界破壁”的创新胆识。我们定将这份科学薪火化作照亮“卡脖子”技术暗礁的明灯,让前辈的报国理想在新时代淬炼升华。

2024级研究生李彬:参加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明寄思先哲缅怀老科学家活动”,在李家治先生雕像前献花、聆听事迹分享,内心深受触动。在活动中,青年科研人员代表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他们表示要传承李家治先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立志抢占科技制高点。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任。李家治先生的事迹激励着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守科研初心,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脚踏实地地开展研究工作。

这次活动不仅是一场缅怀先哲的仪式,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铭记老一辈科学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也让我们明确了自身的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李家治先生为榜样,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级研究生刘雯:清明时节,党支部组织我们前往李家治先生的雕塑前献花。站在庄严肃穆的雕塑前,崇敬与缅怀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李家治先生在科研领域成果卓著,为我国古陶瓷科技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凭借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他攻克无数难题,推动我国在该领域实现巨大突破进步。同时,他始终对党忠诚,将个人科研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的誓言。

先生的事迹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家精神不仅是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更是心怀家国、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作为一名党员,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以李先生为榜样,学习他严谨治学的态度,不畏艰难的意志,以及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我会把科学家精神融入日常,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专业素养,为推动科技进步、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4级研究生黄文轩:清明时节,追思先贤,李家治先生作为中国古陶瓷与特种玻璃材料科学的泰斗,其一生践行“科技报国”的精神,令人敬仰。先生以勤补拙、矢志不渝的治学态度,在陶瓷与材料科学领域书写了不朽篇章。“我将我的一切包括我的生命献给我最敬爱的党,永远做党的忠实的儿子”更是令人热血澎湃。今日祭奠,不仅是缅怀,更需传承。先生以毕生心血铸就的“五个里程碑”“三个突破”,不仅是陶瓷史的丰碑,更激励我们以创新精神续写科技强国的篇章。斯人虽逝,风骨长存,愿吾辈承其遗志,在科研路上砥砺前行,不负时代所托。

2024级研究生丁威超:

2025年清明之际,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站在李家治先生的雕像前,再一次听青年研究员们讲述了关于老先生的故事,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以及敢于创新的科研精神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优良品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2024级研究生方颖劲:在清明节之际,我有幸参与了对李家治先生的追思活动,这位在材料科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先驱者,其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在活动中,听青年科研人员分享了李家治先生的生平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前瞻性的科研眼光。站在李先生的铜像前,我更加理解了“传承”的重要性,他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更将一种对科研的执着精神传递给了我们。铜像前的菊花金灿鲜活,宛若李先生未竟的理想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继续生长。作为新时代的后辈,正是我们接力时,我们当以实干延续追思,让科学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