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陶瓷室第7组成立,小组承接了高温隔热涂层的研制任务。
1960年,以7组为基础,组建了硅酸盐所涂层材料研究室。
1963年,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可供实用等离子喷涂装置,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等离子喷涂涂层新材料。
1966年,承担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铝光亮阳极氧化热控涂层研制任务。
1980年,包铝铝合金黑色阳极氧化热控涂层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83年,“665-ZC”和“PS-17”两种热控涂层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在金属表面人工骨与关节基体表面制备氧化铝、氧化锆陶瓷涂层的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84年,高温隔热涂层材料或国家发明三等奖
1987年,“多层隔热材料”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开始在神舟1号飞船研制任务中承担研制任务并获得成功应用。
2004年,实验室获得上海市科委2001~2003年度“上海市科技系统劳动模范集体”称号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2001~2003年度“上海市劳模集体”称号。
2004年,建立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特种无机涂层重点实验室。
2007年,特种无机涂层重点实验室通过了中科院高技术局和计划局主持的院重点实验室评审,由中科院批准为中科院院重点实验室。
2009年,实验室设立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2011年,实验室研制的飞船轨道舱/返回舱舷窗及多种热控涂层、消杂散光涂层、高摩擦抗冷焊涂层和耐腐蚀涂层等十五种无机热控涂层材料在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的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中获得成功应用。
2012年,实验室通过中国科学院评估。
2013年,实验室研制的高温多层隔热组件、高温合金抗氧化涂层、柔性薄膜热控材料、镁合金微弧氧化涂层、阳极氧化热控涂层、高摩擦抗冷焊涂层等十余项热控涂层及器件在嫦娥三号探测器上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2015年,实验室研制的新型柔性薄膜二次表面镜、多层隔热组件、高温抗氧化涂层等多项热控材料北斗系统全球组网的首颗卫星发射中获得成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