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使命结硕果,不忘初心得始终(秦 超)
2019年对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她既是建国70周年纪念,也是独立建所60周年纪念,同时还是我所奠基人之一的殷之文先生诞辰100周年。很遗憾,除了在长宁园区求学的那几年偶尔看到过先生之外,我与先生没有太多交集;但同时我也感到幸运,能够参与到纪念先生百年华诞座谈会的筹备工作中。也正因为此,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密集接触了解到很多关于先生求学治业和传道育人方面的事迹与趣闻,使我心中先生的形象逐渐丰满、立体起来。我也愿意将这一段时间我的所闻所想写成一篇小文,与更多的青年人分享。
殷先生于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很多,比如他是大家心中的Laughing Professor, 比如他与严东生先生几十年的深厚友谊,比如他长期带领团队成员坚持基础理论学习等。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殷先生一生中多次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不负国家所托的经历。
20世纪50年代末,为提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射功率,满足海外华侨和外国友人收听我国广播的需要,中科院冶陶所和电子所联合承担了国家科委下达的研制大尺寸、高铝氧陶瓷管的任务。课题组在殷之文先生的带领下,攻克了氧化铝去尖技术和亚微米级氧化铝粉体的制造方法和一系列制造工艺难题,研究成功了CaO-Al2O3-SiO2系、95%Al2O3的高铝氧陶瓷配方。“高铝氧陶瓷的制造与封接工艺”于1965年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960年前后,殷先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钛酸钡和锆钛酸铅压电陶瓷材料的研究。1964年3月,先生作为攻关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防尖端重点项目“水声用压电陶瓷材料和元器件的研制”。经过 1965-1967年连续三年攻关,该团队为国家工程声呐系统和岸用声呐站提供了二万四千余个元器件,重量达数吨,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国防尖端重点攻关项目和中试生产任务。殷之文及其攻关团队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殷之文先生还荣获“献身国防事业”荣誉证章。
1971年,根据国际上对PZT陶瓷材料改性研究发展的新动向,殷之文与同事们组建了“压电陶瓷新材料和测量研究”课题团队,开展透明铁电陶瓷研究。他们研制成功的核闪光护目镜、透明陶瓷光快门器件、陶瓷立体观察镜及防核闪光飞行员头盔等多系列军民用产品,先后获航天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除了在铁电压电材料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上世纪80年代,殷先生还具体领导、参与了BGO闪烁晶体的研发,成功完成了欧洲核子中心L3项目所需要的12000支优质大晶体的研发和生产任务,为我们国家在国际高能物理界赢得了很高声誉。除BGO外,还领导和参与研发了氟化钡、氟化铅、氟化铈、碘化铯和钨酸铅等晶体,并因此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
类似的经历和成就还有很多。我惊讶地发现,殷先生的研究领域是如此的广泛,而且在每一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但具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创新,还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了产品,满足了国家重大应用需求,用现在非常流行的话说就是“为国家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天赋吗?是机遇吗?都有可能,但我想最重要的是殷先生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出生于动荡年代的科技工作者,始终保持的那颗随时准备为国奉献、努力工作的忠诚的心,那颗希望祖国强大、民族复兴的激情的心,那颗认准团结一致、科技强国的坚定的心,是他们支持着殷先生在科研报国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正如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的,我们国家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强大,我们面临的国际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硅酸盐所的青年一代,更要有勇气、有魄力站出来,继承严先生、殷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胸怀家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怀揣勇挑重担、科技报国的初心和意志,努力谱写一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