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厚、儒雅、温润如玉和幽默、率性、谈笑风生,这两组词放在一起似乎有些不着边际,但用来形容董显林老师,却恰如其分。正是由于董老师的这种性格,才使得他彰显出为人师表的风范和平易近人的亲和。
董老师对待科研工作和学生培养始终饱含着无限的热情,尽管他工作非常繁忙,常年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但他总是坚持挤出时间来关心和指导研究生。他领导的课题组主要科研活动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然而他从来没有刻意要求我们去做应用、去围绕项目做指标,而是强调研究生在学习阶段,要注重夯实基础,把握学科前沿,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做科研的方法论,所以他和我们讨论后确定的研究课题基本上都是前沿问题探索或者应用基础研究。随着课题组研究方向的不断拓展和研究生数量的增多,他适时地对原来每周一次研究生集中seminar的形式进行调整,将研究方向相近的研究生和指导老师组成研讨小组,每二周举行一次seminar,这样既适度减轻了我们的压力,又保证了学术讨论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在每次学术研讨会上,董老师都鼓励我们及时跟踪本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不仅要拓宽文献调研的广度,更要注重研究的深度。他不仅关注我们的实验细节、具体结果、文字表述和PPT规范美观,更关注我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逻辑思维的严谨性以及新的发现和新的思路。当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各种疑惑和难题时,他总是与指导老师一起冷静地分析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细节,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问题,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近年来,课题组已经建立了较完善和先进的功能材料研究平台,但董老师一直推动研究生要开拓视野,放眼国内外,利用新的研究手段,广泛开展合作研究,把科研工作做深入、做出新意。近几年课题组的研究生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在APL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同时他还鼓励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并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如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进行联合培养,使我们活跃了学术思想,扩大了学术视野。
董老师非常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习惯,他常说,要做好科研,就要把科研细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其他工作也一样)。他通过微信建立了一个“研究生学术讨论群”,经常与我们一起分享最新的科学资讯以及学术大家关于如何做好科研的心得等,如“Science 公布的125个科学前沿问题”、“铁电材料有望使计算机告别硅时代”、“研究生做科研的11条军规”、“如何提高学术表达与沟通能力”等等,使我们能够潜移默化地融入科研,喜欢上科研。董老师还以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参与到研究所组织的公共课程中,为新入所的研究生们深入浅出的介绍功能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前沿,并且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极大地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面对生活这本大书,董老师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到的学术见解,为学生传道解惑。虽然称作老师,但更像一位知心朋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也会抽出时间和我们聊生活,话家常。记得有次和董老师一同出行,期间和他聊到了外地人在上海的生活情况,当时有学生觉得在上海生活压力大,对生活感到迷茫失措。他十分平静地告诉学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只要踏实地做好这一阶段应该做的事情,生活总会给你应有的回报。你既然选择了读研,就要坚持下去,专心把科研做好,未来一定不会辜负你”。后来偶然间读到杨绛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细细一想,这和董老师与我们同行时说的那番话异曲同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董老师在科研和为人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在人生最重要的几年里,我们非常幸运能够有董老师这样的良师益友陪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