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作雨,润物细无声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我在硅酸盐所已经学习和生活了三年有余。清晰地记得四年前,我带着无限的仰慕崇敬之情拨通了丁老师的电话,毛遂自荐、表达自己渴望跟随丁老师学习的殷切心愿。电话那头传来丁老师和蔼可亲的声音,嘱咐我要肯吃苦并好好准备面试。这是我第一次与丁老师接触,却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丁老师一点架子都没有!从安徽赶来上海参加推免生面试前,我给丁老师发了一封邮件,丁老师当天就回复我并祝我好运,惊讶于丁老师回复邮件的速度、更由衷感到丁老师对晚辈的关心,当时心里美滋滋的、暖呵呵的。面试通过后,我去拜访丁老师。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丁老师。回想第一次见面,丁老师和我亲切握手并让我坐下,让我本来拘谨敬畏的心情变得受宠若惊、继而慢慢放松。丁老师确实一点架子都没有,穿着朴素,待人和蔼,和我原本想象的院士形象千差万别,这种巨大反差带给我极大震撼触动的同时、也让我内心世界油然起敬。简短的谈话,丁老师从学习到生活对我的关怀无微不至。由于我来面试前一直在看丁老师生物涂层方面的文献、很感兴趣,最后我就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等几个概念和丁老师进行了交流,丁老师耐心地为我解答指导、并最终给我定下了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方向。从此,我师从刘宣勇研究员和丁传贤研究员。
丁老师曾在中国材料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严东生院士等老一辈指导下工作。在长期的共同工作中也从严东生先生身上学到了很多。丁老师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所学传给后来的学生,他的多位学生获得了各种奖励,李剑锋、祝迎春、薛卫昌等人的博士论文分别获相关冠名奖,刘宣勇的博士学位论文“等离子喷涂生物活性硅灰石涂层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此外,还有学生获得严东生奖助学金。如今,这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和研究方向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光环背后,是一个个刻苦踏实的年轻人一步步的坚实足印,其中也凝聚了导师的巨大心血。作为一个后辈小生,为能成为丁老师的弟子而高兴;但是,我更应该努力学习、努力使自己不觉得惭愧。丁老师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学生,我也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知识技能提升自己,以报答丁老师的栽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丁老师指导学生从不会告诉学生你要做什么、而是你想做什么。丁老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科研想法,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科研素质。这一点从丁老师日常对待审稿的态度上就能够看出来。丁老师审稿的时候,别人文章里面的标点符号使用的是否合适、助词等使用的是否多余都会一一分析并指出来,严谨细致之风可见一斑。丁老师常常嘱咐我们学生,平时不仅要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还一定要抽出时间多读文学名著,努力学好语文、努力提升文学功底,这和做科研是不矛盾的、反而是相互促进的。一位师兄当初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时,丁老师曾就学位论文中的退火工艺和我反复探讨,师兄的学位论文从头到尾也被丁老师批改的密密麻麻、做满标记。我常常协助丁老师审稿,对丁老师严谨细致的作风耳濡目染、感触颇深,丁老师对我的论文写作影响深远,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写作态度和思想观念,使我在平时的论文写作过程中能够不断总结思考、努力提升水平。让我记忆深刻的另一件事情是丁老师会经常审阅我们的实验记录,指出不足、敦促改进,让我受益良多、倍感温暖。
每年教师节那天,都会有很多学生过去看望丁老师。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丁老师办公室里都站不开,外面楼道里也站满了我们这些后辈。丁老师看着我们一直笑呵呵的,非常和蔼,亲切地跟我们打招呼,想把每一位学生都记下来。我们一一送上了对丁老师的祝福,在离开办公室的时候丁老师还一直跟大家说谢谢。一位同学说,丁院士是我老师的老师,算起来是师祖爷了。从我接触到的老师来看,丁老师在所里算是辈分最高的人了,但是却非常平易近人,谦逊有礼,很有大家风范。另一位同学说,丁院士是带动我们所起始发展的老前辈之一,因此自从在所里上学以来,对丁院士就非常敬佩仰慕。每次在电梯里遇到,丁院士都面带慈祥的笑容,让人感觉非常亲切随和。说到电梯里与丁老师相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和丁老师同乘电梯,丁老师都会站到按键旁帮助大家按电梯,等待大家一个个安全走进来,最后又等待大家一个个安全走出去,他才会走出来。时间久了,我也受其影响,慢慢也养成了帮助别人按电梯的习惯,站在按键旁,等待别人,举手之劳、非常自然。丁老师也是一位非常爱护花草树木的老人,他常常会到宿舍楼前照顾那些花花草草,路过的人不禁想起:想必他对自己的学生也是如此关切如此细心。是啊,丁老师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用心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