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往南京的高铁上,我合上了《持之以恒,推陈出新-科学家严东生传》的最后一页,望向风景飞逝的窗外,有一股热泪涌上眼眶。这位在一周前,我对他的认识还仅限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官网上现任领导中的名誉所长的老爷爷,通过这本传记用他的拼搏、奉献和丰满的一生打动和激励了我,让我对未来科研道路上将会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了面对的勇气和战胜的决心。今天刚好也是严老先生的遗体告别会的日子,我在心中默念道“严先生,我会以您为榜样,您一路走好”。
严东生先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和“心系祖国,科技报国”这两句话。
严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族里。在他六岁半的时候,父亲严治因病去世,严家从此家道中落。严母朱渊是一位性格温婉、具有亲和力的知识女性,从此将六个孩子拉扯大的重任都落在了她柔弱的肩上。为了将这六个孩子抚养成才,严氏家族专门建立了一个基金供他们读书。严先生从小就很好学,常常缠着母亲吟诗诵词和讲故事给他听。母亲就用传统文化熏陶他,在严母的言传身教下,严先生不仅继承了母亲温文儒雅的性格,而且也被中华传统文化感染着,从小就有了强烈的爱国意识。
1927年,严先生入读北京江苏小学,插班五年级。1929年,年仅11岁的他考进了崇德中学。崇德中学注重数学和英语教学。其中英语教学更是该校的重中之重,教师多由英籍教授担任,且世界历史、地理、高中物理和化学也都采用英语讲课。学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使严先生在中学时代就打好了英语功底,他不仅可以用英文撰写文章,还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为将来留学海外及科研生涯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不仅对学生学习抓得严,对学生的自修也抓得很严。同时,学校还重视品德教育,为大家在校行为品分。在这所以严格著称的教会中学里,严先生成为了一名评学兼优的学生。中学时代的严先生已经对理科产生了兴趣,也初步显示了在理科方面的才华。且当时在学生中已产生科学救国的思想,所以在考取大学时,他没有听取大伯的建议投考税务学校,而是执意选择报考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最初是一所预备留美学校。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的感染下,在张子高教授的教诲下,严先生在清华化学系度过了两年充实的学习生涯。张子高教授是一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老师,他非常重视实验课,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学生的实验报告不仅要求当堂交,若卷面不整洁,还会被退回要求重做。耳濡目染下,严先生也成为一个实践动手能力强、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人。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严先生本想随校南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但由于需要照顾体弱多病的老母亲,便留在了北京,转入了具有西方背景的燕京大学化学系。燕京大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常见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针对问题查阅文献资料,然后分析、解决问题并写成报告。在这里,严东生培养了分析问题,将一个大问题划分成很多小问题再挨个解决的能力。这对后来他解决各种重大的科研难题大有帮助。在燕京大学,严先生除了获取知识,还遇到了跟他志同道合,后来陪伴他和在他身后默默支持了他一辈子的妻子孙璧媃女士。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严先生和孙女士同时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而此时家中的严母和女儿燕来需要人照顾,且孙女士肚中也怀有一子,于是孙女生毅然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让丈夫无后顾之忧地前往美国求学,这也是严氏夫妇间“相期相许、相望相守、相亲相爱”的一段佳话。在美留学期间,严先生主修陶瓷,辅修无机化学,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尽管严先生身在遥远的美国,却时常阅读报纸和毛泽东的革命著作,一直关注着国内政局,渴望一个时机科技报国。所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一传来,尽管当时严先生在伊利诺伊的研究工作正如日中天,工作待遇十分优厚,且也已经与校方签订了三年博士后合同,严东生恨不得立即投入祖国的怀抱,用所学报效祖国。他克服了重重阻挠,换乘多种交通工具,途径多个国家,历经几十天才会到了祖国的怀抱。
学成归来后的严先生干劲十足,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全心全意地为祖国的科学事业铺砖砌瓦。即便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严先生被打成“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斗和屈辱的对待,他也始终坚信“黑夜即将过去,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定会有光明前途的”。是的,“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1977年,复出的邓小平邀请了包括严先生在内的在各个领域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参与科教座谈会来抓科学和教育。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在五千多名与会的科学家面前为他们平反:“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并响亮的提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掌声经久不息,科学终于穿过寒冬,迎来了春天!也正是在这个春天,严东生先生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所长。从此,严先生不仅站在国家角度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出谋划策,也带领着上硅所披襟斩棘,不断接受挑战,在BGO闪烁晶体、PWO闪烁晶体、高温结构陶瓷等方向攻克重重科技难关,使得上硅所成为无机非金属领域首屈一指的大所。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很多挑战,能够勇于面对挑战其实也就是抓住了一次提升的机会,严先生在一生中抓住了许多机遇,在不断应对挑战中提升了自己,在材料领域成为了国宝级的专家。
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从新生时的贫瘠到如今的欣欣向荣离不开以严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他们甘当人梯提携后辈,日日伏案工作,常常还需要出差调研实地考察。忙碌的工作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严先生能以健康的身体在科研事业上拼搏了一生,离不开他从崇德中学开始就养成的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严先生酷爱打网球,无论学习和工作多么繁忙,每周他都会抽出时间打两次网球,严先生将这项运动一直坚持到了85岁。由于膝盖受损,严先生后来用每日散步代替了打网球,但他依旧会在工作之余关注着各大网球比赛。严先生不仅爱好网球,还爱好田径、手球、足球等多项运动。运动使人精力充沛和年轻,坚持运动使得严先生能够一直以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和攀登一座座科研高峰,想必坚持运动也是严先生能够一直保持着比年纪更轻的容颜的秘诀吧。对严先生来说,做科研与锻炼身体一样,都是需要有信念、有恒心和有毅力的。
正如传记编者所评价“有一种人,他不仅是我们心中的英雄,生活的榜样,人生的楷模,更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栋梁”,严先生的一生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咱们的科研之路才刚刚起步,要把严先生作为榜样,心系国家、热爱事业、锻炼身体,努力践行严老先生的励志铭所说“持之以恒,推陈出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因为“在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征程中,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刻都更需要像严先生这样的科学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