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施鹰
早晨被一个不约而至的声音惊醒,一条不祥的短信突然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我最尊敬的严东生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此时我心如刀绞,万分悲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回想1992年自己非常幸运地从攻读博士研究生开始投入先生门下,二十多年时光转眼即逝。从研究生起步,到毕业后在硅所高温结构陶瓷研究室工作,直到后来在硅酸盐所科技处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得到严先生太多太多的无私指导和体贴关怀,许多感人的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记得第一次和严先生见面是在一个初冬的下午,我在硅酸盐所研究生部老师的要求下来到他的办公室。在详细了解我的基本情况和实验工作进展后,和蔼可亲地对我博士工作提出了建议,希望我“在复合氧化物合成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做深入的基础研究工作,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材料的性能”,建议我“可以半年左右交给我一个工作进展报告”。从此之后,在我攻读博士生期间,我每次呈递给严先生的工作报告和论文草稿在不长的时间内都反馈到我手里,让我感激不已的是严先生对我这样一个学生的拙作每次都倾注心血认真修改。大到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案的完善,小至实验数据拟合和理论公式的推导。对于英语文字和表达的修改和润色,更是达到了其他老师难以企及的高度,直到现在我还把严先生修改过的两篇英文论文手稿珍藏在书柜里,时时用来激励和鞭策自己。
博士毕业后,我有幸留在硅酸盐研究所高温结构陶瓷研究室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从那时起严先生就大力提倡科研工作要服务于产业需求。他身体力行积极联络,与宝钢公司领导共同促成了硅酸盐所和宝钢公司的科研合作,大力推进了高温结构陶瓷在先进钢铁工艺中的应用研究,这是科研院所和大型国企科研协同创新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我也有幸参加了其中一个课题的研究工作。直到1999年在北京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他还饶有兴致地和我讨论钢水条件下氧化锆陶瓷可能的失效机制。
严先生以自己光辉的一生,奠定、引领和推进了我国先进无机材料的研发伟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无机材料领域的中坚力量。先生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高尚人格,学贯中西、推陈出新的大家风范,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后辈的严格指导、关怀提携的苦心,无一不深刻和持久地影响着我。我有幸成为严先生的一名学生,当谨记先生的谆谆教诲,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更要以先生的精神为指引,以先生为榜样,以先生为楷模,尽心尽力倾力教学,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不断成长成才;激励自己踏实科研,在攀登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不辜负严先生对我多年的教诲和殷切期望。
严先生是我永远追寻和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先生精神永存!
(1995年9月12日作者博士论文答辩会场景,照片左起为中科院冶金所施天生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林栋樑教授、同济大学诸培南教授、严东生先生、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郭景坤院士、作者本人、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林祖镶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黄校先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