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景行,师之楷模——怀念李家治先生(王 芬)

陕西科技大学      

  转眼李先生仙逝已经两年多了,虽然我无缘做老先生的入门弟子,甚至仅见过五六面,但在我心里,一直觉得他就是我学业生涯里很重要的一位导师。而每一次的觐见,都是我获得的面授机会,对老先生的敬仰,也就更深一层。老先生那学识渊博,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就这样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里。 

  大学毕业后,我工作在偏远而闭塞小工厂。在我迷茫、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时,从我老师与同学手里获得的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研究方面的油印本,成了我珍贵的学习资料,尤其是后来获得李先生编著的《古陶瓷科学技术论文集》,就成了不离手的教课书。而正是从这些书里,我的视野进入了古陶瓷的殿堂。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就成了我心中的神殿,而李家治、郭演仪、陈显求等几位学界泰斗,则就是这座神殿里令人无比敬仰的仙尊。后来我们习惯上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为“硅所”,那就是“硅”之所在、“硅”之所以,“硅”之天下的代名词。 

  19953月期间,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第一次见到了只见其文而未曾谋面的李老师,这是未曾想到的收获。之前我根本没有奢想,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字辈,能见到大名鼎鼎的老先生。让我终生不忘、无比感动的是,老先生的热情接待,耐心讲解。无论我的问题多么幼稚,老先生都给予了认真的解惑,并带我参观了所里的古陶瓷研究设备仪器和标本,鼓励我参加同年11月份的古陶瓷国际会议。后来,每每想起这次的参观与拜见,我都倍感一种宝贵的精神力量。也从此,我才真正开始了古陶瓷研究的写作,有了敢于将自己劣作呈现出来的勇气。在老先生的鼓励下,199511月,我带着自己真正的处女作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95古陶瓷科学技术讨论会”,并在会议期间展出了耀州窑青瓷复仿制品。老先生百忙之中,来到我的摊位前,为中外来宾介绍我的作品。他捧起每一件作品,都显得比我还重视这个作品的存在。这份关怀之情,让我感动至深,溶于心底。 

  时隔10年后,200511月,也是在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会议上,我又一次见到了李老先生。这时他老人家已是86岁的高龄了,但精神闪烁,思维清晰。更为难得的是,他甘愿做幕后的工作了。我们能从论文集中看到,他把自己的署名排在了末位,却对会议的服务热情一点不减当年。他坐在会场报告的听众席,认真听着每一位后生的报告,比那些年轻人还要认真。会后无论谁的问题,有多少个问题,他仍然不知疲倦地认真解答。会议结束临别前,他来到车前和每一位中外来宾告别,感动了每一位来宾。这个时候,我也已做了近10年的教师工作了,老先生对工作的认真、对专业的执着,对后辈的关照与热情指导,让我的敬仰更深,当时,我想到一句话是,为师当如您!其后,我虽然与老先生没怎么见面了,但案头至今,仍然是老先生编著的著作为我的教课书,这依然是我最热爱的学习资料。从这些资料里,能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有着可贵的、纯朴的、孜孜不倦的学业精神。老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富的学识,更有为学之精神。他为师的情操道行,如高山景行,乃我辈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