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李家治先生的研教结合二三事(郑乃章)

  景德镇陶瓷大学 郑乃章   

  2017218日凌晨,李家治先生平静地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热爱的事业、热爱的朋友、家人和学生,与我们永别了。听到这个噩耗,我长久地哀思默默念着:先生一路走好!李先生作为陶瓷科学技术领域的师长,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我上大学时,专业老师讲授《陶瓷工艺学》“陶瓷坯料种类”中的“绢云母质坯料”时,特意提到“绢云母质坯料的性质是周仁、李家治在《景德镇瓷器研究》中的成果”。从此,李家治的名字在我脑海中有了深刻的印象。1982年初,我毕业留校,助理戴粹新先生进行湖田古窑匣钵研究。戴粹新先生带我来上海硅所出差时,第一次见到李家治先生,和郭演仪、张福康等先生。在交谈闲暇,我向先生们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要研究这些瓷器的碎片和残留?”,李先生说:“问得好,年轻人初入门道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老郭你来帮他解惑”。于是,郭先生带我到另一间有小黑板的房间,从古陶瓷与现代陶瓷技术的关联讲起,谈及到基础理论、文献与应用,技术与文明,教育与传承等,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画,一直谈到午饭时间。正是这次面授,让我全力关注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影响了我一生的教学与科研。1984年,刘祯、胡由之和我开始进行镇窑结构及砌筑技术研究,由于胡由之曾在上世纪50年代任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办公室主任,与李家治和郭演仪先生的关系密切,该研究从始至终得到二位先生的指导和关注。我们的研究成果公布后,李家治先生亲笔写出了很高的评价,并在后来写作《中国科技史 陶瓷卷》中引用。   

  1985-87年我外出学习和出国进修,回校后主要从事建筑卫生陶瓷的教学和科研。198810月李家治、郭演仪等先生应邀来我校,被聘为兼职教授,李先生并进行了讲座。讲座时,先生从古陶瓷谈到纳米材料,从古陶瓷研究到教育,还建议我校“作为陶瓷专门学校应该开设古陶瓷科学技术教育课程”。当下并找到我说“我向你校领导的建议,你有基础来实现”。根据李先生的意见,1989年下学期,我为硅酸盐工程专业开出“中国陶瓷技术史”选修课。1998年该课程升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2016年再次升为全校涉及陶瓷10余个有关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在此基础上,我校于2005年成功获得以陶瓷科学技术史为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史硕士学位授予点,先生们的《中国科技史 陶瓷卷》成为我们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参考书。该硕士点与上海硅所联合培养了2届硕士。   

199911月李家治先生与本人合影(上海)   

  199911月,我来上海参加“99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先生愉快地接受了我等代表单独合影的要求。但当一位抱着一件瓷器者与先生交谈,其同伴快速按下相机快门时,先生怒吼起来:“你赶快删掉!我是搞科技的,不可能不测试就判定瓷器的真伪,你别想拿此照片去扰乱文物市场”。直到看着那人删除后,先生才平息下来。先生敏捷严谨的态度,让在场者敬佩。此后,我讲课时都要向学生讲述此案例。   

2007年先生签名送给我的书  

  20075月底,吴隽去上海出差前告诉我,会安排时间去看李先生。我托付他代为索要先生亲自签名的《简论官哥二窑》一书。吴隽回来后,带来了先生亲自签名的书。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景德镇陶瓷大学,自周仁先生和邹俊章在上世纪20年代末开启的研教结合,已经历了80余年,堪称为我国研教结合的典范。其间李家治先生做出了杰出贡献。   

  先生驾鹤西去,伟业世代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