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 共进科学殿堂
长宁科学园“未来科技之星”实践活动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长宁区教育局、长宁区科委科协、中科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共同开展的活动,从2009年开始已是第三个年头了,历经二届了。它是针对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优秀学生让他们进入科研团组,感受科学精神和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从中发现“科学苗子”,帮助他们及时“走进科学”,为培育科学杰出后继人才铺路搭桥。本项活动是在研究所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通往“未来科技之星”的桥梁,它拉近科学家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开始了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旅程。
搭建桥梁,做好学校与研究所之间的桥梁工作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长宁少科站作为这项活动的组织者,积极努力搭建桥梁,做好学校与研究所之间的桥梁工作,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优势,以“科技界与教育界大联合”为基本策略,以“青少年创新大赛”和“明日科技之星”等活动为平台,激发青少年创造活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长宁科学园“未来科技之星”实践活动是长宁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一个新举措。
通过聘请硅酸盐所和微系统所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专家指导团成员,依靠两个研究所先进实验仪器,借助专家丰富的学科知识,针对中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注重体验等特点,创设富有探索的“未来科技之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枪实弹的科研活动中,培养他们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理解和感受,引导他们获得丰富、深刻而富有成就感的学习经历。
为了确保优秀学生进入研究团体,长宁少科站给每所学校推荐名额。要求学校推荐的学生必须对科研感兴趣并有一定动手能力,同时每位学生还必须有一名学校指导教师。每一届长宁科学园“未来科技之星”实践活动,都要举行课题开题及专家与学生结对活动。为了使每项课题顺利完成,努力做到让学生“与创新零距离,与科技手牵手”,我们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并做好与专家及学生之间的桥梁工作,遇到问题及时沟通与解决。
在活动中,不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也提高了科技教师指导学生的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科技教师走进科学殿堂,领略了科技的前沿,学习了以跳出本学科的狭小视角,借专家的头脑丰富自身积累,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与学习,大大提高了科技教师科学素质。
拓展舞台,做好专家与学生之间有效衔接工作
为帮助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走进科学”,成为日后各行各业具备高科学素质的优秀人才,我们定期开展科普讲座活动,匡定波院士的《遥感及中国气象卫星》,翟万银博士的《阳光下的谜底》和唐圣明工程师的《美丽的微观世界》等科普讲座,让学生们拓展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举办了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座谈会,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动态;利用课余和寒暑假时间,开展课题研究,给学生提供一次体验科研的实践活动。
通过系列活动中,让专家与教师和学生聚集在一起,围绕课题题目进行座谈、交流、共同讨论。课题的可行性是非常重要的,起初,由于缺乏研究经验,学生们往往容易把题目定的太大太难。这时,专家引导帮助学生恰当的限定研究范围,寻找易于操作、具有可行性研究的切入口,经过反复多次,最后在专家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本届有22名学生确定了研究内容。在专家和蔼的微笑、高昂的语调和鼓励的眼神中,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交到了学生手中,它将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学生们在专家和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的开题立题、资料收集、课题策划、实施研究、实验数据整理、撰写科学论文等一系列研究工作。
正如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我第一次和科学家一道工作,第一次接触到前沿科学,第一次使用这么先进的分析仪器,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研究……我认为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在项活动中,从科学家身上看到的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所具有的可贵品格。同时,我还发现,科学离我们的生活仅一步之遥,不,应该说就在我们的身边。
2010年至2011年5月在参加长宁科学园“未来科技之星”实践活动中的22项课题中,其中有7项课题被选入2010级上海科学会堂英才俱乐部;有9项课题在市第26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奖,分别为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有4个项目的4位学生参加了上海市第九届明日之星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