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报告走进中小学校园
近几年来我所科普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不仅有网上原创科普文章,而且组织青少年学生“走近科学的殿堂”活动等。在“走近科学的殿堂”活动中我所研究员、副研究员等科研人员给中小学生做了小科研指导、科普报告、学生疑难问题解答等,还有参观实验室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由于去年科普活动的成功开展,对各中小学促动很大,调动了各学校的积极性,今年科技活动周期间,不但有青少年学生走进我所参加“走近科学的殿堂”活动,也有学校主动请我所科研人员上门做科普活动。5月12日和14日,在有关领导的关怀支持下,长宁区愚园路一小和延安初中请我所翟万银副研究员分别给小学三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做了《干细胞与诱导型干细胞——复制人体vs修复人体?》的报告。报告讲解了近3年来国际上被美国著名学术杂志《Science》评为十大科技进展之首的2项科研成果:人类首次制造成活、可跳动的心脏(2008年)和人工诱导皮肤细胞转变为胚胎干细胞继而发育为新个体、从而成功完成了生命的复制(2007-2009年)。
科研成果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总有点深奥、难以接触、难以理解,心理上既有强烈的好奇,但理解能力上又有很大欠缺。科普文章毕竟是无声的语言,虽是科普的重要渠道之一,但还是需要他们静心静气动脑费神才能看下去。因此,翟万银副研究员走近他们,用图片丰富的幻灯、用形象生动鲜活的语言普及这些国际上最尖端、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介绍这些科研成果的思路、科研手段,并近距离与他们交流、互动,使科学、科研、成果主动靠近青少年、亲近青少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热情。虽然报告内容来自《Cell》、《Science》、《Nature》、《Nature Medicine》等顶级学术杂志,但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小学生不但能够接受,而且会场气氛活跃、热烈。报告之后,愚园路一小的学生提出了十多个既有稚气又不失一定深度的问题,也积极地回答了报告老师准备的问题和有趣的测试。延安初中的学生则听的入神,思考深远,提出的问题深刻,讨论富有逻辑性,报告获得了长时间的掌声。
现在的中小学生不仅课程内容丰富,而且由于网络的普及知识来源也广泛,传统的科普中先讲一系列概念和原理的方式,现在既无必要,也不受欢迎。结合去年在“走近科学的殿堂”活动和长宁区少科站“沪-台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的科普报告之后,在这2次报告中,翟万银副研究员继续尝试了普及国际上真正前沿科学成果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科普方法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