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硼结构陶瓷简介

发布时间:2013-05-30

殷杰

碳化硼(B4C)有着极强的B-B和B-C共价键,是最难烧结的陶瓷之一。但由于其具有低密度(2.52 g cm-3)、高熔点(2450oC)、高硬度(显微硬度Hv值约30 GPa,仅次于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高弹性模量(448 GPa)和高的中子吸收截面(600靶)等特点,从而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http://wenwen.soso.com/p/20110311/20110311111102-2053100680.jpg

图1. B4C陶瓷头盔和胸板

了解B4C的晶体结构对理解B4C区别于其他陶瓷具有的特殊性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B-B和B-C的原子结合键组合构造了B4C的晶体结构。B4C晶体可以用菱方六面体点阵来描述,属于R-3m空间群。在每个晶胞中含有15个原子,其中包括12个二十面体的位置。在c轴(最长对角线)方向有3个原子,在这些位置C原子易取代B原子形成B12C3,也就是严格按化学计量比的B4C。此时3个原子排列成为C-C-C链。如果线性链的C取代2个B原子则是B13C2,但一系列研究指出,对于B4C(B12C3)而言,3个原子并不一定是C-C-C排列,也可能是C-B-C排列。此时B4C(B12C3)是由B11C二十面体以及c轴方向的C-B-C链组成。由于C原子可以取代B二十面体上和线性c轴链上的B原子,造成B4C的均相区间为B4.0C~B10.5C,或者说B4C的C原子百分含量范围为8.82~20.0 at. %。现在一般认为B4C只有一种二元相B13C2±x。

B4C特殊的晶体结构决定了其热学、电学以及力学等性能。B4C菱方结构的晶格参数随碳含量增加而减小,但在B13C2处有不连续的情况。在均相区内,B4C的密度随着碳含量增加而增大。在B4C的每个晶胞里恒定有15个原子,但随着B含量的增加这个数值接近15.3。在均相区内,随着碳含量增加B4C晶体结构的刚度增大,材料的硬度也相应增大。比如,B4C的剪切模量随着碳含量的增加从B6.5C(13% C)的185 GPa可以改变到(20%)的198 GPa。另外,断裂韧性及杨氏模量也随着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B4C粉体是在19世纪伴生于一些金属硼化物的反应而发现的。在早期的制备过程中,B4C粉体的纯度很低(低于75%)。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合成B4C粉体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碳热还原法、镁热还原法、元素合成法、气相反应法、有机前驱体裂解法、液相反应法、离子束沉积法和VLS生长法。

图2. B-C二元相图

图3. 特殊结构的B4C纳米线

B4C陶瓷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原因在于三点:致密化非常困难;断裂韧性低以及1000oC以上的抗氧化性很差。B4C陶瓷的致密化困难之处就在于其熔点很高,B-C共价键极强、原子自扩散系数低、蒸汽压高,因此烧结必须在很高的温度下实现。另外,B4C粉体的表面一般都包裹很薄的氧化物层,这些薄层的存在阻碍了致密化进程。在低于2000oC的环境中,表面扩散伴随着蒸发-凝聚机理决定了只能发生质量传输而颗粒之间没有缩颈,块体也不会表现出收缩;而只有在2000oC以上伴随晶界迁移和体积收缩,显著的致密化才会发生。在更高的温度下;2150oC以上B4C将挥发严重,并在晶界残留碳。

要想实现B4C陶瓷的常压烧结致密化并得到较高的力学性能,必须选择合适的烧结助剂。助剂一般是本身起作用或者是与B4C发生原位反应生成不挥发的第二相来增强烧结体的性能。另外,助剂的选择必须根据需要的性能所定。前人研究了很多不同的助剂及其加快致密化速率、控制晶粒长大的机理,以及显微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图4. 烧结B4C陶瓷的烧结炉

图5. B4C烧结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