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污染

发布时间:2012-05-18

王有亮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自古以来,人们就向往光明,希望以灯光扫去夜晚的寂寞,延长白天的喧闹。现代社会,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玻璃幕墙反射眩光带来的是“白亮污染”,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是“人工白昼”,娱乐场所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哼着这首儿歌,抬头仰望天空,我们发现夜晚如同白昼,却不见了小星星。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1/Earthlights_dmsp.jpg/640px-Earthlights_dmsp.jpg

全球光污染卫星图(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光污染,或称光害,是人类过度使用照明系统而产生的问题。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城市夜空里的星星被众多大厦的灯光所覆盖而消失了。这使得观察宇宙的研究受到影响,而且亦破坏了生态平衡。自1980年代初以来,全球黑暗天空运动开展,这个运动的目的正是为了鼓励人们减少使用照明系统以减少光污染的问题。

光污染是工业发展的副产品,主要是来自家居照明、广告、商业产品、写字楼、工厂、街灯及露天大型运动场。而受光害影响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各国及日本。

光污染是由很多问题汇聚而成的,大部份均来自低效率、令人烦厌及非必要的人造光源。而主要的光害种类可以分为光害骚扰、眩光、杂乱及天空辉光四种。通常令人烦厌的光线皆是这四种其中一种。

File:Empire State Building Night.jpg

城市里灯火通明,然而却不见了小星星

 

光污染浪费能量,并减低安全性,破坏黑夜的天空,而且可能损害人类及动物的健康。当光线并不是照射至预定目标时,便会浪费能量,如某些固定的光源向天空照射而不是向地面照射。而当制造的光线比需要的多时,亦会浪费能量。部份国家在签订京都议定书后开始研究减少使用能量的方法,而个人、组织及各国政府部们有时亦会寻求更有效率使用光线的方法以减少电费的开支。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晚8点半至9点半熄灯1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关注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同时,“地球一小时”行动也是在对光污染说“不”。

很多人在夜里要以光线来增加安全感,部份人亦指出充足的光线可以减少罪案发生。但是错乱的安全灯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如何正确地使用光线及增加光线的使用效率是重要的问题。

很多城市居民不能够在夜空里看到星星,这严重损害了天文爱好者及普通市民的雅兴,所以现在已有人提倡要静化夜空,对星空进行保育,并视为文化保育运动之一。

此外光污染影响了动物的自然生活规律,受影响的动物昼夜不分,使得其活动能力出现问题。此外,其辨位能力、竞争能力、交流能力及心理皆会受到影响,更甚的是猎食者与猎物的位置互调。

减少光污染可以由很多方面做起,如减少天空辉光、减少令人目眩的光线、减少光害骚扰及减少杂乱。根据不同的光害产生的问题,解决方法亦会有所不同。可能的解决方法包括:

l 改善固定光源的照射,使其可以准确地照射到需要的地方,而不是向四周漫射。

l 改善光源的种类,使得光波较不容易产生光害问题。

l 重新评估现在的照明计划,及重新设计部份或全部这类型计划,使得只有真正需要照明的地方才会受到光线照射,其他地方则尽可能关掉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