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水型社会
曹逊
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展望未来,水资源正日益影响全球的环境与发展,甚至可能导致国家间冲突。探讨21世纪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科学问题,是世纪之交全球共同关注和各国政府的重点议题之一。
我国人民在历史发展中,贯穿着与频繁水旱灾害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我国以占全球约6%的可更新水资源、9%的耕地,支持了占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但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更为复杂的新情况和新问题。1998年长江和嫩江的大洪水,以及199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和北方地区沙尘暴的日趋严重、江河湖海的水污染,引起全国甚至世界的关注。面向21世纪,我们的水资源能否支持将来16亿人口的食物供应,能否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组织了有关领域近400名两院院士、专家,根据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的总形势,进行相关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的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报告建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为我国水资源的总体战略。为此,有必要在一些重大方面实行战略性的转变。
比如,要采取人与洪水协调共处的防洪减灾战略。在防洪减灾方面,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为此,要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在此基础上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工作体系,达到人与洪水协调共处。又如,农业用水战略当以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为目标。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通过这样的建设,我国可以基本立足于现有规模的耕地和灌溉用水量,满足今后16亿人口的农产品需要。而城市和工业用水方面,也要从不够重视节水、治污和不注意开发非传统水资源,转变为实施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与此同时,在防污减灾方面,应从以末端治理为主转变为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战略。这就必须实施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战略。因为生态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所以水资源配置很重要。我们要从以往不重视生态环境用水,转变为在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保障社会经济的用水。对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也要从过去的以需定供,转变为在加强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础上保证供水。具体来说,对北方地区,要从以超采地下水和利用未经处理的污水来维持经济增长,转变为在大力节水治污和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推进南水北调。而在西部大开发中,要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的低水平开发利用水资源,转变为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合理地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当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将降到1760立方米,已接近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标准,水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同时,防洪减灾的任务也十分繁重。但也应看到,在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注重保护的前提下,我国有条件在人与环境协调共处的基础上,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成节水防污型的社会。这个问题在我国虽已提出多年,但至今未能全面贯彻,其根本原因是:提高用水效率不单纯是水资源本身的问题,而是一场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命。所以,全社会有必要予以注意并形成共识,在中国大地上真正开展一场提高用水效率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