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玻璃和人──从荒诞的“黄金宴“说起”

发布时间:2010-05-10

马英仁

系列科普之(十九)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1993年盛夏,广东某地爆出了特大新闻,成为市民街头巷尾的谈论话题。过去只以为广东那里,人们喜欢吃生猛海鲜和蛇、猴和果子狸等动物,殊不知,这些已是“落伍“的往事,不足为奇。当时,享有盛名的某酒楼竟异想天开,推出了“黄金宴”,不到一个月,已售出100多席。有一商家隆重开业,出手阔绰,一下就包了10席。

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黄金宴”呢?据称,这个酒楼学习了日本的“先进技术”,将进口的24K黄金每克压延成0.55平方米的金箔(厚度仅为万分之一毫米),再将金箔制作菜肴食用。所以,黄金宴其实就是吃黄金,采用的黄金从日本进口,据说日本人食用黄金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那么,这种黄金类菜肴价格如何呢?举例说之:有一类叫“黄金鲍翅宴”的菜,它包括三道黄金菜:第一道叫“黄金油泡响螺片”、第二道叫“黄金夏果鲜带子”、第三道叫“黄金装红烧鸡鲍翅”,每席菜价3980元,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是够吓人的。

该酒楼宣称:从古以来“食金以求长生不老”。我国古代帝王想延年益寿,确实动足了脑筋,相信服用黄金和美玉,能把金玉之类摄入体内,就长生不老。汉代曾有一种传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认为金和玉均是长年累月永不腐朽的东西,人食之也就顺理成章的长寿了。岂不是奇谈怪论,可笑!

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吧,开创了太平盛世时代的唐太宗,算是较贤明的皇帝,但到了晚年也糊涂起来,为了延年益寿,也相信巫神庸医,搞迷信活动,竟命和尚为他制造天命药物,结果服用“仙药”、“金丹”后一命呜呼,暴病而亡!

实际上,“黄金宴”中的金的用量有限,少食无妨,食之虽不会立刻中毒,但也不会产生“神功”的疗效,更谈不上延年益寿。多食则必然危害健康,同时也助长了歪门邪道,毒化社会,于国于民不利。

说起黄金,人们自然会想起黄金饰品,同时也往往会问起该饰品的含金量如何,是24K或是18K?这到底是啥意思呢?是的,这多少K是指含金量。含纯金75%、其余为银等其它金属为18K金,通常硬度较大、较坚固;含纯金99%以上为24K金,硬度较小。

就目前科技水平而言,还无法提炼出纯度达100%的纯金材料,因此标示金制品中纯金含量的金位标准K,一般是将纯金称为24K金,但它是理论含量100%,实际并不存在。所以国家标准中,商家标示黄金饰品的含金量一律不得使用“24K金”的不规范表示法。既然称纯金为24K,即理论上含金量为100%,则1K即代表金制品中含纯金占1/24,约4.16%,18K金则代表金含量为18/24,也就是含纯金75%,其余为其它材料,如银或铜。

俗话说“金无足金”,一般黄金饰品中都含有1%以下的其它金属。对于黄金饰品中含金量的成色问题,国家标准有很明确的规定,即商家销售的每件黄金饰品必须挂牌表明其含金量和重量。黄金饰品的重量一律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其含金量应使用“K金”(不含24K金)、“足金”(含金量不少于99%)、“千足金”(含金量不少于99.9%),不得使用“千足纯金”、“纯金”以及实际上不存在的“24K金”、“9999”等不规范表示法。

黄金的一个特点就是柔软,难以镶制出各种精美的款式,尤其当镶嵌珍珠、宝石及翡翠等珍品时易被丢失。因此,在黄金中加入少量银、铜、锌等金属,以提高其强度和韧性。

1964年,我国考古学家在陕西临潼县挖掘到距今2100年前的八块大金片,纯度达99%。由于金的高稳定性,自然界中的金大多以游离态存在。金在地壳中的含量虽然不多,但极其分散,迄今人们发现的最大的天然金块仅为112公斤,而发现的天然金块却共有13.5吨,最大的天然铜块更重,达420吨。最近我国已查明的金矿资源有1254吨,山东省是我国产金第一大省,主要产地是招远。自然界中金往往以颗粒状存在于沙砾中,当地农民土法采金,一般是在水中漂洗,像淘米一样,利用金与砂比重的悬殊差异,分离砂粒和金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沙里淘金”一词的由来。

金是周期表第I类副族(铜族)元素,光泽强而质软,延展性大,可拉成极细的线,一克金可拉成4000米长的金线,也可压成极薄的箔,像一张透明的纸。其比重19.3,熔点1063℃。人们常说“真金不怕火炼”,这无非是两层意思:其一说明它的熔点较高,其二说明它在空气中非常稳定,所以也有人喻为“烈火金刚”。金溶于王水和氰化钠(或氰化钾)溶液中,不溶于酸。它是热和电的良导体,仅次于银和铜,供制金盐、合金以及用于电镀。也用于制装饰品,大多呈自然金存在,也有以碲化金矿物存在,在铁、铝、铜的硫化物中也有少量金存在。

什么是王水呢?王水就是三份盐酸和一份硝酸的混合液,几乎能溶解所有的金属。提炼金时,将固态废料溶于王水是最常用的、将金转入溶液的方法。所得溶液酸度较大,常称为含金废王水,金以+3价氧化态存在。回收金的基本原理是给这些游离态或配位态的金离子提供电子,使其转化为原子态而得到金单质。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废王水液中加入适当的还原剂,使金离子还原为金原子;另一种是通过电解,给金离子提供电子,使金在阴极析出。目前工业上应用的还原剂有硫酸亚铁、草酸等。过去,人们把砂里掏出的金子浸入浓度为0.03~0.08%的氰化钠溶液,使金粒逐渐溶解,然后通过锌处理,由于锌远比金活泼,发生置换反应,从而制得金子,此化学淘金法大大提高了效率。必须指出,氰化钠俗称山奈,有剧毒!操作时务必注意。

由于自然界中金的稀缺和化学性能的稳定,俗话说:“物以稀为贵”,金价自然昂贵,在玻璃工业中用得很少,只是在高档装饰品的颜色玻璃中采用,还有在器皿玻璃如玻璃杯口的边缘涂上金边(借助“金水”),作为引入金的原料是它的氯化物(Aucl3),与玻璃配合料一起在炉中熔融。虽然熔炼后的玻璃是无色的,但通过热处理,使得Au+àAu0 ,还原使胶体状金析出,呈现红色,这种玻璃称为金红玻璃。如果并用Sno2 和Sb2o3 ,就很容易着色(金的添加量约为0.01%)。如把0.001%的金和二氧化铈等原料混用后制得的玻璃,只是在受过紫外线感光的部位发生加热显色作用,则在玻璃体中生成金属胶体,获得金属特有的透明影像,这种具有感光性能的玻璃称为感光玻璃。在此过程中,金离子作为光敏剂。

据载,一百多年前,某国需运出大量金块,为了防止半途被劫,事先设法把它溶于玻璃体中。这样,装运出去的不再是金光灿灿的金块,而是不起眼的玻璃了,即使索马里海盗见了,也不会动心,由此逃过一劫。

三年前,江苏宝应县一农民在垦地时挖掘到一个大“硬块”,撞击时发出清脆的金属声,清洗后呈现凶猛的动物模样,全身发金光,重数公斤,没有修饰瘢痕。经鉴定,它是金盾国宝级地下文物,价值连城,现保存在江苏省博物院,成为该院的镇院之宝。

近年来,尽管国际金价潮起潮落,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现在,人们用它来保值,成为竞相争购的对象。它可以铸成不同的形状,如金条、金块和金元宝等,又可做成各种高档装饰品,如手镯、手链、戒指及挂件等,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