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恩师严东生先生(施鹰)

发布时间:2018-03-31

  上海大学 施鹰 

  时间过得飞快,我们最尊敬的严东生先生离开大家已经有一年多了。但是每当我在课堂向学生上课,在实验室和研究生讨论交流时,脑海中还是经常浮现出严先生指导我时的音容笑貌和殷切教诲。回想1992年自己非常幸运地通过了硕博连读考核,投入严东生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二十多年时光转眼即逝。从研究生起步,到毕业后在上海硅酸盐所高温结构陶瓷研究室工作和在所科技处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直到后来上海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得到严先生太多太多的无私指导和体贴关怀,许多感人的往事和细节仍然历历在目,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记得第一次和严先生见面是在一个初冬的下午,我在上海硅酸盐所研究生部老师的要求下来到他的办公室。在详细了解我的基本情况和实验工作进展后,和蔼可亲地对我博士工作提出了建议,希望我“在复合氧化物合成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制备科学研究,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材料的性能”,建议我“可以半年左右交给我一个工作进展报告”。从此之后,在我攻读博士生期间,我每次呈递给严先生的工作报告和论文草稿在不长的时间内都由秘书及时反馈到我手里,让我感激不已的是严先生对我这样一个学生的拙作每次都倾注心血认真修改。大到研究思路的推敲和技术方案的完善,小至实验数据拟合和理论公式的推导。对于英语文字和表达的修改和润色,更是达到了其他老师难以企及的高度,直到现在我还把严先生修改过的两篇英文论文手稿珍藏在书柜里,时时用来激励和鞭策自己。 

   

  1 严东生先生修改的论文手稿(该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European Ceramics Society 

  在博士论文答辩前,严先生考虑到论文中研究材料体系源于耐火材料,还专门联系了冶金部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的钟香崇院士和南京化工大学的盛绪敏教授,请他们担任论文评议专家,对科研工作的认真和执着,令我终生受益。 

  博士毕业后,我有幸留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温结构陶瓷研究室继续从事研究工作。那时候起严先生就大力提倡科研工作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1995年他身体力行,积极联络,与宝山钢铁公司的高层领导共同推进促成了上海硅酸盐所和宝钢公司研究院的实质性科研合作,由宝山钢铁公司提供专项科研经费,支持中科院科研人员开展应用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大力推进了高温结构陶瓷在先进钢铁制造工艺中的应用,这是科研院所和大型国企科研协同创新的大胆探索和积极尝试,在当时具有极其重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我也有幸参加了其中一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围绕“西气东输”用的高性能管线钢生成用流钢孔,开展氧化锆陶瓷滑板材料的研究工作,通过多次的实际刚睡冲刷试验,最终成功制备出原型部件。直到1999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国际材联(IUMRS)学术大会上他还饶有兴致地和我讨论钢水条件下氧化锆陶瓷可能的失效机制和应对策略。 

  严先生以自己光辉的一生,奠定、引领和推进了我国先进无机材料的研发伟业,培养和提携了一大批先进材料领域的科研教学中坚力量。先生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高尚人格,学贯中西、推陈出新的大家风范,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后辈的严格指导、关怀提携的苦心,无一不深刻和持久地影响着我。我有幸成为严先生的一名学生,当谨记先生的谆谆教诲,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更要以先生的精神为指引,以先生为榜样,以先生为楷模,尽心尽力践行教书育人,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不断成长成才;激励自己踏实科研,在攀登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不辜负严先生对我多年的教诲和殷切期望。 

  严先生是我永远追寻和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先生精神永存! 

   

  21995912日作者博士论文答辩会场景,照片左起为中科院冶金所施天生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林栋樑教授、同济大学诸培南教授、严东生先生、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郭景坤院士、作者本人、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林祖镶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黄校先研究员) 

   

  3  19995月严东生先生和作者在北京第五届IUMRS大会间隙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