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坤:醉心陶瓷、甘为人梯的灯塔人生
来源:【字号:大 中 小】
郭景坤(1933-2021),籍贯广东新会,中共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是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及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
一、踏实笃行,本色为学
科学研究没有坦途,但有规律可循。在郭景坤的科研生涯中,始终重视基础研究对创制新材料的先导作用,将精力投入到对材料合成的本征机理的探求上,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不盲从权威、不急功近利,始终将个人理想、智慧充分服务于国家之所需,醉心陶瓷乐实践,本色为学结硕果。党和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1972年,周恩来总理就提出“科学院的工作应往高里提”的指示,要求强化基础研究,上海硅酸盐所展开了改善陶瓷脆性大讨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氛围。有的同志提出“陶瓷钢”概念,有的同志提出有机无机复合路径,郭景坤则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纤维(或丝)与各种陶瓷的理化相容性问题,并最终研制出一种新的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极为优异的综合性能,很适宜于用作防热材料。在研究过程中,郭景坤所在的团队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每进行一段试验,就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制订下一段的试验方案,经过三百多个各种类型的试样试验,克服许多工艺上和设备上的困难,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达到比其他种类材料都好的性能。但材料性能虽有了跨越式进步,但应用出口却难觅其踪。经严东生多方沟通,该材料得以参加各类地面烧蚀试验和航天材料的相关试验,试验结果优异。1980年5月18日,应用该材料作为热防护装置的航天飞行器腾空而起,飞向南太平洋,在预定海区准确着落并回收。这是陶瓷基复合材料首次得到实际应用的范例,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上的空白,开辟了利用碳/石英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作为烧蚀材料的新途径。该研究成果于1981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郭景坤经常跟年轻学子这样说,“虽然当初的科研条件比不上现在,但是我们做科研的作风是很踏实的,也没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做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时候,知道研发成功并应用于国家尖端领域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我的心得体会是,科研工作需要从基础研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马虎。”
1963年郭景坤做金属-陶瓷润湿实验
二、甘为人梯,乐行其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研制的碳/石英复合材料,至今仍居于科技制高点。及国家之所需,郭景坤的后辈们要在短期内恢复碳/石英复合材料生产线。郭景坤的一位学生周国红已成长为这次任务的项目负责人,他带领团队经历了两次失败后,发现恢复该产品生产的难度竟然如此之大。他向郭景坤进行了汇报并请教首批研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郭景坤没有任何犹豫,亲自到基地生产现场指导,令团队成员深为感动、备受鼓舞。不久后,项目取得突破进展,当团队主要负责人带着新研制成功的米级碳/石英复合材料,兴奋地到先生家里汇报时,先生抚摸着复合材料部件,露出会心的笑容。如今团队不仅成功完成了重要产品的生产任务,还将该材料应用于更多型号任务,为国家安全作出持续性贡献。
郭景坤晚年患了喉癌,与病魔作斗争。做喉部手术前,他最后一次用自己的嗓音在“青年学术沙龙”上作了学术报告,让年轻科研人员非常感动并深受鼓舞。在如此的身体条件下,加上工作繁忙,先生却时常惦记着学生的科研学术,坚持对学生亲自指导。他借助声音发声器,与学生讨论讨论课题,一讨论往往就有一个小时。2005年11月,也是郭景坤生病后的第二年,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2005)如期在上海举行,大家欣喜地看见郭景坤作为大会主席稳稳地坐在主席台上;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2009)和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2012)是两届到外地召开的古陶瓷国际会议,郭景坤非常赞成组委会“走出去,扩大影响力”的办会理念,他也亲赴北京故宫和景德镇参加了会议,还在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2012)开幕式上借助电子喉向大会致辞。
郭景坤在喉部切除手术前用自己的嗓音作最后一次学术报告
郭景坤的学生回忆道,先生不仅是学术导师,生活上也给予了无尽的关心照顾和指导。学生去经常去他家“蹭吃蹭喝”,先生和他的夫人每次都精心准备好各种饮料,点心,水果等,学生们说先生和师母拿我们当自家孩子,心里感到无限温暖,除了美食,还学到了很多处世哲学。
三、达观坚韧,遗泽后人
熟悉郭景坤的人提起他,都对他的坚韧豁达钦佩不已。先生非常积极乐观,书法、绘画、小提琴、大提琴等为他的人生增添了很多快乐,陪同他走过艰难岁月,激发了他在科研创作上的灵感,也感动和鼓舞着后来人。尤其是先生晚年患了喉癌,他一直不屈不挠与病魔斗争,勇敢生活、工作,前行。在同事、学生的回忆里,先生与大家相处谈笑的很多瞬间,充满着爽朗与通达,充满着关爱与鼓励,成为了很多人回忆中的珍贵瞬间。
郭景坤对后学的提携离不开年幼时的成长环境,他的成长成才离不开亲人师长的眷顾和指导。郭景坤幼年时,一家四口住在12平方米的三层阁中,生活仅仅是温饱。青少年时的郭景坤过着上海旧里弄的“野孩子”生活,成年后,是求知和读书改变了他的人生。郭景坤成长为科学家后,一直饮水思源,他生前对年轻学生关怀备至,除了学业上悉心指导,生活上也总是给予关心照料。2004年,郭景坤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随即将奖励金10万元港币捐给了研究所,2022年,郭景坤的家属遵从先生遗愿,提议并联络郭景坤生前指导过的两家企业设立了“郭景坤奖学金”,以此激励研究生奋发向上,创新进取。2024年,10位研究生成为首批该奖学金获得者。先生已逝,风骨长存。先生对科学的热爱,对后人的鼓励,也用这种形式延续着。
在上海硅酸盐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展厅里,挂着一副郭景坤的名为《灯塔》的油画作品。这幅画作创作于他最困难时候,先生自喻灯塔,即使面对“白浪滔天、黑云密布”的困难,也无所畏惧。古稀之年时,郭景坤在《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用我微弱的光为国家再做点什么》,文末写道:“光不在强,有热则明。只要我的微弱的光能为国家再做点什么,能为家乡和祖先前的长明灯中添上一点油,吾愿足矣!”
灯塔象征希望,是先生乐观精神的表达,而先生又何尝不是如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