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东生:九十余载兢兢业业,清廉为公
来源:【字号:大 中 小】
严东生(1918-2016),浙江杭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化学工程系,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上海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所长、党委委员,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等,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当代无机材料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上海硅酸盐所主要创始人之一。
一、有情有义生活,为公为廉守责
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严东生也曾遭遇坎坷,但都能坚守爱国初心和科学报国的信仰,始终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真正做到了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
1943年,严东生与大学同窗孙璧媃喜结连理。1955年,孙璧媃调入上海交通大学,1962年被上海交大聘为解放后的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位女教授,1979年任应用化学系首任系主任。
从严东生住的地方到上海硅酸盐所,刚好路过孙教授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学。孙教授70多岁那年的一个普通的早晨,孙教授上班时间上有些来不及,严东生问道:“到这个点了,你怎么还没去上班?”孙教授说:“我搭一下你的车,交大也顺路的。”谁知严东生有些不近情理地说道:“这个车是国家配给我们单位的,你怎么能坐?”最后,孙教授没有能搭上便车。据严东生的司机回忆,严东生跟他家里明确提出要求,不准以他的名义叫单位的司机开车。
二、治学育人大家,奖掖后学名师
严东生一生俭朴,在自己身上舍不得花钱。但却慷慨待人,一直牵挂青年一代能否安身立命,有所进达。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推销衬衫,好的名牌衬衫当时五六十元一件,很多人都买了,严东生却只买一件十几元的衬衫。1998年2月10日,是严东生80岁生日,他拿出自己获得的香港何梁何利奖金和日本桥口隆吉基金共20万元,加上上海硅酸盐所的拨款及一些热心人的捐款,共计42万元,设立了“严东生助学奖学基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创新进取,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严东生的学生高濂追忆“严东生助学奖学基金”的创立始末提到:“1996年严先生获得了当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的殊荣,严先生在北京领奖回所后到我办公室,拿出奖金支票和一叠中国银行的定期存单,有到期的,也有未到期的,有严先生名下的,也有师母名下的,看得出来是好不容易拼凑出来的,他对我说,这里一共是大约二十万元,你和方向宇到银行帮我取出来,交给所里,作为创立严东生奖学金的款项。当时我和方向宇、周文岳看到这一叠拼凑出来的存单和听了他的这一番话顿时都震惊了,我们明白严先生为此‘倾家荡产’了,这不是简单的二十万元啊!我们觉得是不是再考虑考虑?但是对于严先生的决定我们素来是很难劝说他改变主意的。在愚园路中国银行,我、小方和驾驶员小郁一起办理取款手续时,一直是热泪盈眶,万分感动的,当我们最后拿到了正好是二十万余元时,已经是泪流满面了。”
上海硅酸盐所原纪委书记杨建华曾担任严东生秘书多年,也是他亲自带教的研究生“关门弟子”。杨建华对基金的设立一直难以忘怀,“严先生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了,还有一千块钱的存单,他也拿出来了,等于把家底都翻出来了。”
严东生曾说,“虽然基金数目甚微,但体现了我毕生心血所凝结的心意。但愿全国有志的青年都能完成他们的学业,用所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智慧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1999年,严东生助学奖学金授奖仪式(右立一为严东生)
严东生亲属后续又出资捐赠共计约85.25万元人民币支持严东生助学奖学基金。截止2024年12月,严东生助学奖学金共评奖25年(次),惠及在学研究生360名。
三、治学严谨求实,甘为人梯埋名
上世纪80年代初,严东生组织科研人员一起攻克锗酸铋(BGO)项目技术难题,研制生产的BGO大单晶被欧洲核子中心选用,其质量、数量与性能均居世界第一,但在“坩埚下降法工业生产BGO大单晶方法”申报1988年国家发明一等奖时,却不肯挂他的名字。严东生的学生施剑林回忆说,“严先生领导了那么多项目,但在获奖名单里他的名字要么不出现,要么就放在了最后。先生一直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严东生坚守学术初心,尊重科学规律,坚持求真、求实、求是的作风,讲真话、下真功夫、产出真成果:202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在全院七一大会党课报告中展示了四十多年前严东生团队为丁肇中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正负电子对撞机提供12000根240mm长BGO闪烁晶体的项目任务书。这个任务书与科研相关的内容只有短短8页,其中目的意义、研究现状只有1页,任务目标、主要技术只有半页160个字,预期成果、经济效益也只有1页纸,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也只有1页纸。虽然项目申请书只有薄薄的几页纸,但丝毫没有影响该项目的重大意义:该BGO晶体的研究与生产项目最终荣获1988年国家发明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我国建国五十周年五十项代表性成果,奠定了我国这个领域的国际地位。
就在严东生90岁高龄的时候,他领导的“大尺寸掺杂钨酸铅闪烁晶体及其制备技术”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技术使上海硅酸盐所成为国内外唯一能利用下降法工艺,大批量制备出大尺寸、高性能掺杂钨酸铅晶体的单位。当时,有很多人向他表示祝贺,严东生却淡然一笑,说:“主要是年轻人在做。”每逢谈起过往成绩,严东生先生更喜欢列举出他人的种种贡献,他常说:“荣誉归功于和我一起工作的同志们。”但谁又能否认,这个历经14年探索与攻关完成的成果中,无处不闪烁着这位耄耋院士多年的经验结晶和智慧火花呢?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