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研究所联合承办的九三学社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委员会第十三期青年学术沙龙在上海微系统所举行。来自上海硅酸盐所、上海微系统所、张江国家实验室等多家科研机构的20余位九三学社社员及入社积极分子通过专题学术报告、互动交流及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等丰富形式,搭建起跨领域交流平台。活动由九三学社微系统所支社主委程新红研究员主持。
启幕聚智,同绘宏图。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委员会副主委于广辉致开幕辞,他立足两家研究所同根同源的发展脉络,表示上海硅酸盐所与上海微系统所在学科布局上形成“材料-器件-系统”创新链条的天然耦合,强调通过学术沙龙构建常态化交流机制对促进优势互补、协同攻关的战略意义,并倡议建立“需求导向-资源互通-成果共享”的三维合作模式。随后秘书长罗丽庆介绍了九三学社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委员会组织架构,重点回顾青年学术沙龙历经十二期的品牌建设历程,揭示其作为“人才孵化器”和“跨界连接器”的双重功能定位。
智汇前沿,思辨燎原。在学术交流环节,上海微系统所薛忠营研究员与上海硅酸盐所张中晗副研究员相继介绍了各自研究所的重点研究方向与最新科研成果。两位科研人员的报告引发与会人员的深度研讨,现场形成跨学科思维碰撞的学术磁场。
薪传星火,赓续初心。全体人员赴位于上海硅酸盐所的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严东生生平展室开展现场学习。展室内,上海硅酸盐所魏晨阳高级工程师以时空为经纬,讲述了战略科学家严东生的传奇人生——从高温陶瓷奠基到无机涂层材料突破,从学科体系构建到科研梯队培育,通过珍贵手稿与历史影像再现了这位材料科学先驱“择一事终一生”的科研报国路。令在场人员深切感悟到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力量。
聚势谋远,和鸣新章。此次学术沙龙通过构筑不同学科方向交叉创新矩阵,不仅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开辟了协同攻关的实践通道,更在思想碰撞中激活了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内核。与会人员在严东生先生科研手稿前感悟初心,于前沿技术研讨中锚定方向,普遍达成共识:将以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为己任,将个体科研追求融入国家发展脉搏,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篇章。
九三学社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委员会将持续深化“青年学术沙龙”品牌建设,通过构建跨学科协作网络、强化创新资源整合,激发科研群体的创新动能。
活动现场
参观严东生生平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