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ar-Infrared Optical Bioimaging Guided Diagnosis and Therapy,半导体光热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The State Key Lab of
High Performance Ceramics and Superfine Microstructure
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 国 科 学 院 上 海 硅 酸 盐 研 究 所 高 性 能 陶 瓷 和 超 微 结 构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Near-Infrared Optical Bioimaging Guided Diagnosis and Therapy
张 凡
复旦大学化学系
半导体光热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陈志钢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
时间:2018年05月18日(星期五)上午9:30
地点:长宁园区2号楼607会议室(国家重点实验室)
欢迎广大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与讨论!
联系人:陈航榕(5305)
报告摘要:
发展高灵敏度的荧光体系一直是生物医学检测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运用具有光学活性的有机荧光染料、量子点荧光材料作为生物荧光标记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这些纳米探针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化学稳定性和荧光稳定性差、背景荧光干扰严重以及生物毒性高等缺陷。因此,发展化学稳定性和发光灵敏度高、生物毒性低的近红外荧光探针是满足目前生物医学分析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期引起人们关注的稀土近红外发光材料正好克服了传统荧光染料和量子点目前所存在的缺陷,近红外光的长波光子(特别是波长大于1000 nm的第二近红外窗口激发和发射)不易被细胞吸收,对活细胞的光毒性小,容易穿透更厚的生物组织样品,这对于生物医学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报告人简介:
张凡,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6)。2008年获复旦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2008-2010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博士后。2010年8月加入复旦大学化学系,2012年协调成立复旦-陶氏化学联合研究中心,任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纳米技术及生物分析,药物储存与释放,体内与体外生物成像等。截至目前,张博士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论文总他引5800次, SCI H-index为42。其中包括Nat. Commun(2篇),J. Am. Chem. Soc.(7篇),Angew. Chem. Int. Ed.(5篇),Nano Lett.(4篇),Adv. Mater.(4篇)等权威刊物。15篇论文入选ESI “Highly Cited Papers”。出版英文专著2部(德国Springer/英国皇家化学会)。获得了侯德榜科学技术青年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英才奖以及明治生命科学奖等奖励。担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Chemistry (Nanoscience Section)主编(IF=3.994),CurrentNanoscience副主编、Advanded Materials旗下Particle & Particle Systems Characterization (Wiley)(IF=4.474)国际编委、《化学学报》和《中国化学快报》期刊编委。
报告摘要:
癌症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光热诊疗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副作用的癌症治疗技术,吸引了广泛的兴趣。由于波长范围为700-1400 nm的近红外激光对生物组织的穿透能力非常强,并且穿透过程中光衰减特别小,在生物医疗上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光源,因此近红外激光驱动的光热治疗技术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其关键是开发响应近红外光的低毒高效光热转换纳米材料。早期我们开发了含有缺陷的半导体纳米材料,例如Cu2-xS, W18O49;将纳米材料水溶液注入老鼠肿瘤内,在低功率(0.51-0.72W/cm2)980 nm激光照射下,10分钟后体内癌细胞可被有效消融。为了进一步改善光热治疗效果,我们将光热纳米材料与温敏纳米凝胶组合到一起,发展了近红外光作为“开关”的智能微胶囊(例如G-CuS-DOX和PNA-CS-PPy -DOX)。为了增加成像能力,近期我们通过形貌控制或者元素掺杂发展了“多合一型”纳米材料,例如FeS2, Nb-TiO2、Sb-SnO2、硫醇稳定的Bi;这些纳米材料在肿瘤的成像和光热治疗方面展现了较好的效果。
报告人简介:
陈志刚博士于2002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华中师范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2008年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于2008年进入东华大学材料学院任讲师,同年到德国马普胶体和界面研究所作洪堡学者,2010年升为副研究员,2012年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赵东元院士课题组作访问学者,2013年升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年陈博士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刘小钢教授团队任高级访问学者。陈博士的科研方向主要涉及光热转换纳米材料的设计、构筑及应用。截止2018年4月,陈博士已获授权专利18项;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有12篇。ESI高被引论文有16篇,论文共被引用7600余次,H因子为40。先后入选美国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发布的全球“2016高被引科学家名单”(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6)和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2016年和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