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退休研究员何崇藩先生追思会在上海硅酸盐所嘉定园区召开。副所长杨建华、王东,保障管理办公室主任孙兴伟,中试基地副主任李赟,人工晶体研究中心主任苏良碧,透明陶瓷中心主任王士维,副主任李江,中试基地、人工晶体研究中心、透明陶瓷中心党员、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等共计60余人参加了追思会。追思会由王东主持。
李赟介绍了何崇藩先生的生平。何崇藩先生的大儿子何列格先生回忆了何崇藩先生的一生。上海硅酸盐所张道标、黄庚辰、冯锡琪、仲维卓、金蔚青、沈关顺、李培俊、胡关钦、束碧云等老同志在座谈会上发言,追忆了何崇藩先生的奋斗历程、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李赟,苏良碧研究员,任国浩研究员,以及青年职工代表陈俊锋副研究员在会上发言,缅怀何崇藩先生奋斗和光辉的一生,并表示要学习和继承他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更好地为国家和研究所的科技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杨建华谈到,何崇藩先生长期致力于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研究,创立的多坩埚下降法晶体生长技术为促进我国人工晶体产业化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推动世界高能物理研究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何崇藩先生是1988年国家发明一等奖“坩埚下降法工业生产锗酸铋(BGO)大单晶方法”第一发明人,1979年国家发明二等奖“大面积人工合成氟金云母单晶的生产工艺技术”第一发明人。何崇藩先生为祖国的科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学习他胸怀家国、一切以服从国家需要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为人热情、关心他人,尤其是帮助年轻人成长的高尚品格。
何雪梅、谢幼玉、苏伟堂、古佩新、王效先、华素坤、万立瑾、山国强、徐力、张恒等老同志也参加了追思会。
附:何崇藩同志生平
何崇藩同志,籍贯广东大埔,1926年10月23日生于新加坡。2017年5月2日因病在美国逝世,享年91岁。
何崇藩同志,1933年6月至1939年6月在广东大埔县明德小学读书,1939年9月至1942年7月在大埔县立一中读初中,1942年9月至1945年4月在百侯中学、大埔县立一中读高中,1945年4月至1946年6月参加知识青年军209师任班长,1946年6月至1950年9月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何崇藩同志,1950年9月参加工作。其中1950年9月至1953年10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实习员;1953年10月至1958年7月,进入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58年7月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先后在第一研究室、中试基地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室主任、室主任。先后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硅酸盐学会理事兼晶体专业组组长、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等社会职务,直至1991年8月退休。
何崇藩同志,在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先后从事过耐火材料、人工晶体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主要从事高铝砖等耐火材料的研究,其中“高炉砖研究”项目获得1954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个人二等奖。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后先后从事了合成云母、钼酸铅、锗酸铋、硅酸铋等晶体的生长研究。他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多项重大科研和生产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大面积人工合成氟金云母单晶的生产工艺技术荣获1979年国家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钼酸铅单晶材料及声光器件荣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尤其是锗酸铋闪烁晶体材料研究,先后获得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成果奖(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6年),香港亿利达首届科技奖,第十五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博览会金牌奖等多项奖项,并且以“坩埚下降法工业生产锗酸铋(BGO)大单晶方法”项目荣获1988年国家发明一等奖。
何崇藩同志在工作中严谨好学、刻苦钻研、放弃节假日休息,一心只为科研。他热情关心周围同志,关心年轻科技人员的成长,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他领导的课题组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团队拼搏精神,在科研和产业化工作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先后在1983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上海市模范集体(集体负责人),1988年被评为上海市侨界优秀知识分子。
杨建华追忆何崇藩先生
王东主持追思会
追忆何崇藩先生
会后合影
黄庚辰为何崇藩夫妇2011年回国省亲所题藏头诗
刘云书、余金樑为何崇藩先生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