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新民网】太阳能电池顾名思义,有阳光才能发电。记者昨天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看到一种新奇的太阳能电池,没有阳光,仅仅室内照明,就足以发电。目前,这种新型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在科技部、上海市政府以及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已达到中试规模,并在全球首次启动技术成果转移。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充分利用,全球科研人员费尽心机。不过,第一代晶硅太阳能电池和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受困于对太阳光的“高要求”——阴雨天、雾霾天,甚至光照角度倾斜太大,发电效率大打折扣。因此,总是难以充分满足全球每年约1000亿美元的光伏太阳能产业市场。
作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找到了“补短板”的妙招,将纳米技术引入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弱光”也能发电强劲。十年前,中科院上硅所开始瞄准这一太阳能发展的未来方向,与索尼成立联合实验室,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核心原材料低成本批量制备方面开展合作研究。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模仿光合作用原理工作的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同传统太阳能电池相比,染料敏化电池具有对光照要求低、原料易获取、生产能耗低、无污染、工艺和设备简单、便于大面积连续生产等优点,而且颜色可调、美观、有装饰效果。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标准化125×125mm²单电池,认证转换效率达到9.7%。
由于可以透明“打印”,像玻璃贴膜一样附着于“导电玻璃”表面,只要有光穿过,如印花玻璃般透明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就可以吸光发电。其特别适合应用于建筑幕墙、农光互补等采光、发电一体化应用领域,也可适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优势独特,在阳光地砖、玻璃幕墙、户外充电宝、庭院景观灯,智能候车亭等未来智慧城市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它将与前两代太阳能电池优势互补,在不同领域各显神通。”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指出。
目前,中科院上硅所已经建成了全球首条兆瓦级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试生产线,并实现了国际最大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幕墙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工程,这一工程标志着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走出实验室,向着规模化工程应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今次成果转化,中科院上硅所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技术整体转让给深圳光和精密自动化有限公司,转让费共计人民币1亿元,技术团队提供三年的技术支持。接下来,将在上海嘉定设立集团总部及研发中心,推进现有技术的产业化,并设立生产制造基地,在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物联网、分布式能源等领域推进染料敏化电池的应用和规模产业化,并将继续开展新型宽光谱响应太阳能电池研究。(新民晚报记者马亚宁)
【新民晚报】(2016年8月19日 新民头条 - 新民社会)
文章链接:http://shanghai.xinmin.cn/xmsq/2016/08/19/30343422.html?tt_from=sohunews×tamp=147158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