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人工晶体研究中心,上海人工晶体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中试基地、机关第二党支部、《无机材料学报》编辑部等在嘉定园区G3报告厅联合举办了第四十四期“会聚”时代的人工晶体讲坛,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孟岩处长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丁孙安研究员应邀作了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人工晶体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施尔畏研究员主持。上海硅酸盐所副所长苏良碧,所务委员、科技发展部部长闫继娜,所务委员、综合办公室主任彭芳以及来自上海硅酸盐所、同济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与研究生聆听了两位学者的报告。
孟岩处长作了题为“上海市功能型平台相关政策和运行机制——以石墨烯平台为例”的报告。报告阐释了建设功能型平台的重大意义,指出建设功能型平台是提升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联系产业界与学术界的桥梁,并介绍了上海建设功能型平台的背景与发展历程、相关政策解读以及已建成15家功能型平台情况。随后,报告以石墨烯平台为例,围绕功能型平台的定位、主要目标、运营主体、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分中试基地--推进成果转化,实现石墨烯下游应用,完善石墨烯产业链;创新实验室--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发石墨烯颠覆性应用技术;分析检测中心--建立标准体系,支撑行业健康发展;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打造创新生态环境等内容板块详细阐述了核心能力建设。同时还讲解了石墨烯平台的技术转移方式、可持续发展模式、成果转化等内容。
接着,丁孙安研究员作了题为“真空互联技术在氧化镓薄膜晶体外延与表征上的应用”的报告。报告以研究开发背景为引,详细介绍了苏州纳米所基于真空互联先进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平台——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Nano-X)。报告认为,该平台不仅能形成全真空环境,最大限度排除大气的不利影响,还能够把材料生长、器件工艺、测试分析的各种设备有机互联在一起,提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撑,有利于更有效地探索材料和器件的本征性质,助推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大大缩短和简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时间过程。报告提出,真空互联技术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大气环境下分立设备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且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开展多领域的合作研究,进一步推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突破创新。利用真空互联这一变革性的研究技术,探索不同外延技术生长高质量氧化镓晶体薄膜的可行性,并对氧化镓晶体缺陷、可控掺杂、及其表界面的本征性质进行系统研究。报告指出,初步结果表明超高真空环境下的衬底表面处理、外延生长、结合各种原位的表征分析手段不但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薄膜晶体,而且可以高效开展相关的机理研究。
会上,与会人员与报告人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人工晶体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施尔畏研究员主持报告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科技发展处处长孟岩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丁孙安作报告
报告会现场
【撰稿:李雷(人工晶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