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研动态

上海硅酸盐所荣获2017年度两项国家科技奖励

发布时间: 2018-01-08 13:52 | 【 【打印】【关闭】

  20181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黄富强、王耀明、林天全等完成的《面向太阳能利用的高性能光电材料和器件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董绍明、罗世魁(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王震等完成的《大型高稳定轻量化C/SiC整体结构成套制备技术及空间遥感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上海硅酸盐所继2013年之后,再次同一年度获得两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黄富强和董绍明作为获奖代表赴北京领奖。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技专家,合计280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70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7人。 此次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研究所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其中牵头完成项目5项,上海硅酸盐所占据2项。 

  《面向太阳能利用的高性能光电材料和器件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项目团队针对光电材料中存在的多物理量相互制约、难以协调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多物理量协同的“结构功能区”概念,为高性能光电新材料的设计提供指导原则,由此发现了系列高性能光电材料;提出“堆积因子”模型,发现了低堆积因子值的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转换性能的规律,为高性能光电材料提供筛选规则,已被150多个光电材料验证,被同行称为“普适模型”;该团队还设计了具有宽太阳光谱吸收和载流子高效迁移的新型复合结构,发现的黑色氧化钛和高效半导体复合结构为太阳能利用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策略;发明了高铟利用率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低成本制备新方法,为光伏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项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项目共发表SCI论文118篇,被引用七千余次,二十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8篇代表性论文平均影响因子17.056,他引1505次,6篇入选高被引论文。申请发明专利84项,获授权56项;铜铟镓硒液相法制备工艺在PCT创新评估中获得全A评价,部分专利已转给企业进行产业化。 

  《大型高稳定轻量化C/SiC整体结构成套制备技术及空间遥感应用》项目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碳化硅基复合材料”光学支撑结构的研发,并在关键技术和工程化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重大创新和突破。研制成功的碳化硅基复合材料镜筒在高分二号、高景一号卫星上获得应用,相对于轻量化殷钢镜筒,碳化硅基复合材料镜筒实现了减重50%,助力相机结构稳定性提高1倍,成像响应时间缩短1 倍的优异效果,力助我国卫星成像分辨率首次达到亚米级。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在空间遥感系统中应用的空白,并在国际上开创了大口径高分辨率空间遥感相机高稳定高精度光学支撑结构研制的新途径。如今,碳化硅基复合材料已发展成为我国高分辨遥感空间相机支撑结构最重要的候选材料之一。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人员黄富强研究员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奖人员董绍明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