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硅酸盐所  |  中国科学院  
首 页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主任简介
学术委员会
行政人员
大事记
实验室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实验室概况>实验室简介

为促进我国高性能陶瓷的研究和发展,扩大我国在该领域中的影响,1988年4月,经国家计委和中国科学院批准,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建立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开放实验室;1989年1月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1991年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系列,更名为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1992,1997,2003,2008,2013,2018年,六次通过国家评估,其中两次被评为“优秀”。

2021年4月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整合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先进结构陶瓷与陶瓷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特种无机涂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无机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透明光功能无机材料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组建“关键陶瓷材料重点实验室”,近百次研讨论证,4次申报(院内),不断优化调整使命定位、科研布局和发展目标。2022年10月,实验室组建建议与方案通过院重组工作会议、院长办公会审议。2023年1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发文批准 “关键陶瓷材料重点实验室”,进入两年建设期。2024年7月,科技部发文重组国重系列重点实验室(材料领域)。2025年1月,通过科技部重组评估,纳入国家序列,批准成立“关键陶瓷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目前,史迅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周玉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充分发挥在关键陶瓷材料设计、制备、工程应用方面的基础和优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无机材料学科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科研综合竞争力得到持续提升。  

一、陶瓷设计新原理与新理论

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以及材料表征技术的突破推动了陶瓷设计新原理、新材料体系、新性能、新机制的快速突破。我国在陶瓷材料设计方面与国际先进相比差距较大,开创性研究不足,跟踪研究较多。面向陶瓷材料基础研究前沿,开展基于晶体与微观结构的陶瓷材料设计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陶瓷材料强度、韧性、塑性等力学性能的协同调控原理及方法,提出陶瓷材料增强增韧新原理与新机制;揭示陶瓷材料的晶体缺陷、晶界能量及纳米颗粒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创制具有良好强度、韧性的新陶瓷材料;探索基于超强超韧陶瓷的结构性能调控,研制陶瓷基全柔性与可变形电子器件。

二、陶瓷+AI前沿交叉研究

传统陶瓷材料循环试错式的研发模式导致创新性研究进展缓慢、关键工艺迭代优化周期长等问题,提升陶瓷材料研发效率、降低研究成本极具挑战性。近年来快速发展的AI技术为陶瓷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极佳的契机。融合大数据分析、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实验、实时监测与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开展陶瓷+AI前沿交叉技术研究,构建数据智能驱动的全流程陶瓷研发技术平台;解决多物理场(热-力-化学等)耦合下的多级多尺度结构(基体、界面、纳米纤维等)一体化成型与致密化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提升陶瓷定制化设计、精细制备、可靠性预测的研发能力。陶瓷+AI前沿交叉研究可加快实现陶瓷材料研究水平的跨越发展,完成材料研究范式的智能化转变,解决航空航天、半导体领域的国家重大工程与战略新兴产业对新型陶瓷材料的迫切需求。

三、陶瓷材料新结构、新功能与新应用

陶瓷材料的结构直接影响了材料的功能与应用。针对陶瓷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制备技术、方法和工艺的创新,探索陶瓷材料新体系以及已有体系中的新结构,集成创新材料的力、热、声、光、电、磁等功能特性,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重点开展从超细陶瓷粉体、多种陶瓷/金属异质共烧到超薄多层陶瓷器件的全链条创新研究;通过力、热、声、光、电、磁等功能集成,研究同质/异质多层集成陶瓷中的新结构、功能和新机制;结合增材制造、微纳加工及薄/厚膜混合集成等制备新技术,实现异质界面调控和匹配共烧,获得超越基于传统陶瓷的新器件。促进我国高功率密度MLCC与高Q介质等功能陶瓷、高性能热电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透明陶瓷等陶瓷材料的迅速发展,抢占陶瓷材料研究与开发制高点,改变我国陶瓷材料相关研究跟踪国外、缺少源头创新的态势。

四、陶瓷构件共性技术、新工艺与新装置

陶瓷材料的新体系、新结构与新应用对其制备技术与加工工艺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材料与构件的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工艺与装置成为制约其发展与应用的关键与瓶颈。重点开展大尺寸/复杂形状关键陶瓷构件轻量化设计、近净尺寸一体化成型和致密化、低应力烧结与变形控制、精密加工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大力发展陶瓷增材、气相沉积/渗透、塑性和胶态成型、喷涂等工艺及关键配套装备。通过工艺的集成创新,实现大尺寸高精密、耐高温可重复使用等极端服役环境用关键陶瓷构件研制,支撑高精密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支撑新形势下的陶瓷材料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01人。其中正高级57人、副高级3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青6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7人、国家优青5人、国家海外优青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1人、中国科学院杰出人才计划16人、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秀会员5人、上海海外引进人才9人。

目前国际合作对象已发展到包括美、英、日、德等国的20多所大学及研究所;在国内与清华大学等近30个高校和研究所保持广泛的合作交流。实验室每年资助10-12个开放基金课题,全部由客座研究人员与本室固定人员联合承担。实验室学术交流频繁,每年出访和来访人员超过100人/次,实验室作为承办单位多次举办国内及国际大型学术会议。

实验室坚持中、长期发展目标,进一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有创建性的理论,保持和加强实验室在关键陶瓷材料领域的优势地位,使之成为国际著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地  址:上海市嘉定区和硕路585号、上海市长宁区定西路1295号

邮政编码:201899、200050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电  话:021-52412614

网  址:http://www.sic.cas.cn/kybm/skl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沪ICP备05005480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6565号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定西路1295号 邮政编码:200050